美麗富庶的河套大地上,有兩種名聲好的寄生植物,一種是鎖陽,另一種是蓯蓉。鎖陽寄生在白刺,也就是后套人喚為哈木兒的植物根部,蓯蓉寄生在梭梭根部。哈木兒在河套平原的沙窩、鹽堿灘、溝渠畔等處隨處可見,因此鎖陽也比較為人們所熟知。而作為蓯蓉宿主的梭梭則是干旱沙漠地區(qū)的珍貴灌木,它耐寒、耐旱、抗高溫、抗鹽堿,壽命一般在30~50年,根系發(fā)達,防風固沙能力強,是忠誠的“沙漠衛(wèi)士”。
蓯蓉在河套地區(qū)也被叫做肉蓯蓉。那么,本是妥妥的草本植物,為甚要加上個帶葷味的“肉”字呢?原來,這個“肉”主要指蓯蓉的鱗葉肉質(zhì)莖。從外形上看,肉蓯蓉高約80~100厘米,埋在地下的莖呈黃色,莖干上生長著鱗片狀的葉子,肉質(zhì)肥厚柔潤,盡顯“肉嘟嘟”的質(zhì)感。每年5月至6月,肉蓯蓉悄無聲息地在梭梭根部或者附近鉆出沙地,像一座座玲瓏秀氣的寶塔,然后周身開滿黃白色或者淡紫色密密麻麻的穗狀小花,散發(fā)著淡淡的香氣。一些不知名的小昆蟲在花間出出進進,忙著吸食花蜜,當然也順便幫助蓯蓉完成授粉。慢慢地,到了6月或者7月,花就會枯萎變成棕褐色,并且結(jié)出眾多呈橢圓狀卵形、表面網(wǎng)狀有光澤的細小種子。沙漠里陽光強烈,白天地表溫度可達70攝氏度以上,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還有生命的延續(xù),叫人不由得感嘆大自然的神奇與偉大。
蓯蓉花開
關(guān)于肉蓯蓉,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說它是天神派神馬賜給成吉思汗的神物。在歷史上著名的“十三翼之戰(zhàn)”中,成吉思汗被札木合圍困于長滿梭梭林的沙山,精疲力盡,天神派出神馬,神馬飛躍到成吉思汗前面,仰天長鳴,將精血射向梭梭樹根,然后用蹄子刨出了肉蓯蓉的根塊,成吉思汗和部將們吃了根塊神力涌現(xiàn),沖下沙山,一舉擊潰了札木合部落。傳說畢竟不是史實,但是卻生動展現(xiàn)了肉蓯蓉的珍貴與神奇。千百年來,人們把肉蓯蓉稱為“大地的精靈”和“沙漠人參”。民間還有“寧要蓯蓉一筐,不要金玉滿床”的說法,把它作為滋補佳品,用于泡酒、燉肉、入藥。人們常用肉蓯蓉和地道的草地羊肉搭配做羹煲湯,不僅美味可口,而且有很好的增力解乏作用。當然了,我們現(xiàn)在見到的肉蓯蓉基本上都是人工種植的,野生的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有言:“此物(肉蓯蓉)補而不峻,故有從容之號。從容,和緩之貌?!崩钪辛⒌摹侗静菰肌芬灿邢嚓P(guān)表述:“此藥雖補而不峻,頗有從容和緩之功,故得是美稱也。”兩本書中的“峻”都指藥效強烈,起效快;而“不峻”就是指補性緩和平穩(wěn)。這就說明肉蓯蓉對人體有補益作用,能夠調(diào)和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人體達到一種從容和緩的狀態(tài)。
肉蓯蓉,不僅有良好的藥效、用來滋補身體,就連許多文學家都用它來作詩,妙筆生花,并留下了一些膾炙人口的文章。就像南宋大詞人辛棄疾新婚不久后就辭別妻子奔赴抗金前線,一日夜深人靜,他以中藥名填詞一首遙寄嬌妻,其中一句就是“柏影桂枝交映,從容起,弄水銀塘”。這首詞共有25味中藥,而藥名本身的語義共同構(gòu)筑了詞的內(nèi)容,而且使之與詞意有機地融為一體。情書、情思、情濃、情趣躍然紙上,反映出這位文學大師對醫(yī)藥知識的精通。還有宋朝的王十朋在《丁惠安贈肉蓯蓉》中寫道:“老子當歸興已濃,令君何事寄蓯蓉。行將卜筑前湖去,蓑笠牽牛作老農(nóng)。”這首詩平鋪直敘,語言質(zhì)樸,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卻也描繪了一幅前湖之畔、田野之中,老農(nóng)耕牛的悠閑和諧畫面,表達了作者一心想要歸隱,向往田園生活的美好心境。
進入新時代,生態(tài)建設(shè)攻堅戰(zhàn)如火如荼,大漠繪丹青的美麗故事叫人感動落淚。勤勞勇敢的河套兒女在烏蘭布和沙漠建起一片綠洲,同時中藥材肉蓯蓉荒漠化治理沙產(chǎn)業(yè)示范基地的建設(shè)也是成績斐然,實現(xiàn)了藥材種植、生產(chǎn)加工、技術(shù)研發(fā)、倉儲物流、互聯(lián)網(wǎng)營銷全產(chǎn)業(yè)鏈發(fā)展。蓯蓉切片、蓯蓉茶、蓯蓉酒等多種產(chǎn)品銷往全國,受到顧客的喜愛和好評,帶動周邊農(nóng)牧民共同致富。就像蓯蓉的名字一樣,綠富同興的這條沙漠治理新路肯定會走得更加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