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上講臺留給我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因為它是我走向教育工作崗位的起點,是人生的一次重要練兵。
1972年5月,我進入巴彥淖爾盟師范學校讀書。經(jīng)過一年多的緊張學習,鑒于當時全盟教師隊伍短缺的實際,1973年7月,我們這一屆師范生就分道揚鑣,奔赴各旗縣學校開始任教。
當時,我們語文班所開設的課程有:魯迅作品(含政論文)、毛主席詩詞、漢語基礎知識、現(xiàn)代文學作品、心理學等。所用的教材是從當時的初高中語文教材中遴選的,有些課文是任課老師在課外選好后,讓班里書寫好的同學刻印出來發(fā)給同學使用的。那時的學習勁頭非常足,常常是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吃過晚飯后,同學們都自覺來到教室學習。有的寫作業(yè),有的轉抄其他同學的讀書筆記,有的看小說(如浩然的《艷陽天》《金光大道》,黎汝清的《海島女民兵》等)。
各位任課老師非常優(yōu)秀。他們不但知識淵博,更有著很強的敬業(yè)和奉獻精神。教授魯迅作品和毛主席詩詞的是賈西林老師,他朗誦毛主席詩詞《沁園春·雪》,激情飽滿,抑揚頓挫,那渾厚的男中音至今還回響在我們耳邊。教授現(xiàn)代文學作品的是任瑞林老師,他那略帶山西口音的“雞蛋殼殼點燈半殼殼明,燒酒盅盅淘米不嫌哥哥窮”的語言,生動形象,風趣幽默,讓同學們忍俊不禁。教授漢語基礎知識的邱秉泉老師,不但專業(yè)知識功底扎實,而且那漂亮的粉筆字和普通話,成為同學們效仿的楷模。教授心理學的張嘯老師授課一絲不茍,深入淺出的講述讓我們受益匪淺。
1973年5月,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始實習。記得實習前夕,學校召開了動員大會,鮑校長在講話中說:“從明天起,人家就叫俺們老師了!”那溫文爾雅、細聲細氣的話語讓同學們聽后備受鼓舞。
實習的同學分成幾個小組,分別由三位老師帶隊。我們小組分在臨河三中,指導老師是邱秉泉老師。那時的實習,紀律嚴明,早出晚歸,步行去步行回。先在老師的帶領下到學校與實習班級的老師和學生見了面,開了座談會,確定所講的內容,然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備課、試講。
備課首先要熟悉教材。我們在邱老師的指導下反復誦讀課文。由于邱老師普通話說得好,我們的普通話經(jīng)過反復訓練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然后開始編寫教案。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我們確定了課文的教學目的、要求、重點難點以及教學方法。記得我們小組講的是初中一年級的課文——《王屋山下新愚公》。課文的情節(jié)比較簡單,但反映的政治主題卻是非常鮮明深刻的。為了使課文講得生動活潑,邱老師要求我們一定要通過指導學生反復誦讀來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于是,我們一邊誦讀課文一邊給生字注音,為生詞釋義,力爭每個字詞都要講準確、每一句話都要讀出感情。為了圓滿完成實習任務,大家都認真研讀課文,書寫教案,設計板書,并從學校借了一塊小黑板掛在宿舍,以老師和同學為學生,一絲不茍、有模有樣地反復講練。
剛開始試講時,我非常緊張,常常一站在“講臺上”就大腦一片空白,顯得手足無措。在老師的鼓勵下,我逐漸克服了膽怯的心理,慌亂的情緒逐步趨于穩(wěn)定。由于反復誦讀,精心準備,大家都胸有成竹地走上講臺,展示了自己的學識和教學方法。我以示范朗讀和指導學生誦讀課文為特長,贏得了學生的喜愛。實習期間,我們還參加了臨河三中的學生運動會,我負責檢錄處的工作,由于認真負責,一起實習的王利澤同學還寫了表揚稿在學校大喇叭上播出,引起了同學們的關注。
未登講臺練師能,常使吾輩記心中。實習的生活是短暫而緊張的,但對于我們走上教育工作崗位是一個很好的奠基。一年多的師范學習,是人生長河中的一朵浪花,但這段求學的經(jīng)歷奠定了我人生的基礎,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